公司动态 分类
AG九游会一周观展指南|安藤忠雄在上海“吴昌硕和他的时代”在东京

  AG九游会虽寒流来袭,各类艺术场馆在年末的热闹后依然陆续有新展推出,上海博物馆继俄罗斯油画、山西壁画与贵霜文物后,又将迎来希腊雅典卫城的珍宝,北京国家博物馆“章乃器捐献文物展”在展出其文物的同时,也展示章乃器的爱国情怀,东京继去年年初推出“董其昌和他的时代”后,2018开年推出“吴昌硕和他的时代”,在吴昌硕去世90年后展出其对日本美术的影响。除展览外,配合展览的各类讲座也将为观众对展览提供更多解读。

  从2017年10月28日至2018年4月30日,两件来自上海博物馆的藏品——春秋早期的青铜器子仲姜盘和清初画家吴宏的《清江行旅图》卷,在雅典卫城博物馆门厅展出。而两件来自雅典卫城博物馆的藏品也即将在上海博物馆大堂登场,他们分别是科拉雕像(公元前520—前510年)和舞乐图瓶画器盖(公元前350—前325年),

  上博同时展出的还有“巡回展览画派:俄罗斯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馆珍品展”(2017年12月15日 - 2018年3月4日),本次来展的肖像画中,观众将有幸欣赏到列夫·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和屠格涅夫等人物的肖像。除此之外,“山西壁画展”和“贵霜王朝的信仰与艺术”也均展出至农历新年以后。

  本次展览汇集了160位工作生活在上海的、或自上海移居海内外的、或频繁往返于上海的艺术家们的300余件作品,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装置、图片、影像、水墨、综合材料、空间构成等多种类别。展览期间,41米层2600平方米的展区将被划分成八个空间区域。展品以或大或小、或单件或群组的形式搭配,展陈方式则以或墙面、或悬空、或落地的多维呈现

  展览分为五个板块——“光之历程”、“思想之光”、“艺术之光”、“创作之光”与“光之阅读”,以建筑模型、纪录影像、创作产品、设计手稿、书籍文献等形式,直观展现安藤忠雄的经典名作以及建筑之外的深远影响。展览亦包含了巨大的日本直岛基地模型及超过200本的安藤相关书籍文献,以“艺术+阅读”的形式为观众开启观展之旅。

  文房四器,今多称四宝,笔、墨、纸、砚是也。四物中,笔、墨、纸皆宜消耗。唯砚者,坚而实,可传百载千秋。物中寿星也。知名金石篆刻家韩天衡雅好藏砚,他介绍,此展事策划多年,构思有三:一,展示古今历代由朴实为用而转趋奢华观赏的型制,二是展示历代之品类,端、歙、洮、澄,石、玉、瓷、木;三是展示历代之纹饰、铭记,匠人运巧,学者着文,画师作画,此砚艺也。展览陈列之砚逾二百方,上自远古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继以商秦汉晋,再则唐宋元明,乃至清季民国,续以当代时下。

  此次展览共邀请三十余位知名当代艺术家,他们将以录像、装置、表演、摄影、文献等丰富的艺术语言引发一场关于地缘政治的艺术思考。不同于往年的青年艺术家项目,此次展览除了呈现新生代艺术家在近几年所尝试的极具风格化与时代性的艺术实践外,一批已在国内外多次展出并被广泛认可的艺术作品也成为了展览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我们所处的后全球化时代以及“疆域”这一主题,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家所创造出的作品碰撞出的火花与引发的思考,是此次青年艺术家项目以期带给观众的观展感受。

  章乃器(1897—1977年)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民族资本家、经济学家、文物收藏家。他在抗战前夕,因反对蒋介石独裁专制和不抵抗政策而一度被捕入狱,是著名的“七君子”之一。2017年是章乃器先生诞辰120周年。为了纪念他“变家传之宝为国传之宝”的义举,国家博物馆特别策划了本次展览,呈现了他捐献的藏品中有较高学术和艺术价值的110余件文物。希冀观众在欣赏中国文物之美的同时,能够体味到藏捐者丰富的学识、高雅的品味以及化私为公的爱国情怀。

  本次展览共分为笔、墨、纸、砚、赏五个部分,精选古今文房精品,辅以图文介绍,梳理中国文房用品的发展脉络,其间穿插名人轶事,如“蒙恬造笔”、“砚痴”米芾等。展品以古代文房器物为主,当代文房器物为辅,并遴选国家图书馆馆藏中文房相关文献配合展出。展品包括明代剔黄如意云纹笔、明代兰玉墨、清代玉版宣、唐代牡丹歙砚以及原盖青蛙端砚、太乙负螭墨、叠嶂笔山等不同形制的文房用品。

  本次展览将以三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呈现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所记载的农村变化,用艺术形式再现在这个过程中所带来的农耕文化消退的记忆。参展艺术家李小超、吴建斌都出生和生长在渭河流域,尽管他们后来都在大城市工作,但都希望通过各自艺术的形式留下文化中的根。本次展览定名为《乡村记忆》,是从大量资料中进一步攫取和凝练出来的,是雕塑、绘画和摄影三类艺术融合的尝试,也许能使观众对了解当下中国乡村现实和国家趋势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览汇集四川博物院、云南省博物馆、西藏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等九省市博物馆精品340余件(套),通过半月地带 早期文明、通达陆海 汉唐古道、茶马互市 茶风盛行、贸易兴盛 民族融合、走马滇藏 古道撷珍五个部分,力图展示茶马古道与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展现茶叶与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关系,再现茶马古道的发轫、发展和繁荣的过程。配合此次展览,天津博物馆还将推出“文博讲堂”等系列活动。

  江苏太仓是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在元代就已经成为以“天下第一码头”著称的东南大港。2016年1月,太仓樊泾河北延沟通工程施工时意外发现了樊村泾元代遗址。截至2017年9月,遗址发掘面积达到13000平方米,发掘提取的瓷片总量150余吨,其中主要是元代中晚期龙泉窑青瓷片,是目前除龙泉窑址考古之外规模最大的一处龙泉窑青瓷遗存。本次展览将跨越时间与空间,通过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出土的294件(组)文物,呈现龙泉窑繁盛时期畅销海内外的龙泉青瓷风采。此次展览是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最新考古成果的首次公开亮相。展出的文物中既有出土时便完好无缺的完整器,也有经过文物修复恢复整体原貌的瓷器,还有许多珍贵的瓷片标本。

  2018,正值狗年。南京博物院将推出以狗为主题的展品共80余件,透过展品呈现我国古代养狗护家的传统。其中展品包括新石器时代的陶屋,是目前江苏发现年代最早有狗形象的实物;还有东汉时期的《陶狗》、六朝时期的《狗形陶俑》、宋朝的《褐釉泥塑狗》、清道光时期的《白地彩绘瓷抱狗娃娃》以及民国时期的《青玉狗》等。

  本次展览联合了万里茶道沿线福建、江西AG九游会、湖北、湖南、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八个省份(自治区)的二十余家文博机构和茶叶企业,展品共600余件(套)。展览集中展出了万里茶道文物珍品,不仅有茶具、茶炊等生活用品,还展出茶厂广告、茶叶邮票、明信片等,再现了昔日万里茶道的繁荣风貌。本次展览旨在展示这一重要的文化交往历史,凸显万里茶道所承载的人文历史信息。此次展览也是《万里茶道》联合展览的首展。

  本次展览共展出240余件/套文物珍品,由全国30家文博机构联合打造,也是湖南省博物馆新馆首个大型特展。展览分为五个单元:“礼崩乐坏,诸侯混战”、“革旧鼎新,焕发生机”、“神技天工,人性张力”、“思想绽放,文化奠基”、“华夏认同”,展品包括“楚王孙诰编钟”、“吴王夫差铜矛”、“杜虎兵符”、“双翼错银铜神兽”、“楚简《墨子》佚篇(8 枚)”等,较为系统地呈现了春秋战国这一大变革的时代。

  展览精选沈阳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古代各时期金属器精品105件,以时代、工艺为脉络和线索,展出藏品年代涵盖从商周至明清的近三千年的历史时期;材质上,包含青铜、铁、金、银、锡等不同的金属;功用上,既有兵器、典制用器、佛教造像及法器、生产工具、各类生活实用器具,也有供陈设及欣赏的各类工艺美术品。其中,有2件明代宣德炉为首次展出。

  九连墩位于湖北省枣阳境内的中部偏东处,是大洪山余脉延伸出来的一条南北向低岗,九连墩1、2号墓是2002年的重要考古发现。本次展览以九连墩战国古墓出土的器物为线号墓出土青铜器和漆器为核心,分为铸鼎象物——青铜礼器、金声玉振——乐器、丹漆之韵——漆木器AG九游会、操戈披甲——兵器与车马器四个部分,为观众呈现了楚人世界的方方面面,包括礼乐、车马、军事、生活和丧葬等多方面的内容。

  中国古人对灵璧石的欣赏由来已久,其中,尤以吴彬笔下的十面灵璧图最负盛名。本次展览展出了这幅在江湖“消失”已久的吴彬的十面灵璧图,它是一幅明代的长卷,从十个不同的观察角度描绘了一枚灵璧奇石的不同面貌。这幅长达九米的长卷画,以二维平面的方式表现充满生机的三维立体奇石,成为明代绘画中前卫创新的代表,也是倍受推崇、具有传奇性的明代巅峰画作之一。此次展览也展出了一些灵璧石、太湖石和中国国画石,试图探讨中国古代收集奇石的历史,以及这些石头与道家宇宙观、中国古诗词间的关系。

  本次展览是法国雕塑家凯撒·巴达奇尼(César Baldaccini,1921 - 1998)逝世二十周年纪念展。凯撒·巴达奇尼生前在欧洲知名度并不高,直到去世之后才逐渐得到认可,成为法国新现实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重要作品包括安置于巴黎中心商务区拉德芳斯的“大拇指”、位于香港文化中心广场的“飞翔的法国人”以及由瑞士卢加诺州立美术馆收藏的“保守扩张”等。展览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展馆和机构的凯撒·巴达奇尼的雕塑作品100余件,其中多数被视为当代雕塑的象征。

  吴昌硕(1844-1927),别号苦铁,是中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他的艺术创作对日本产生刻影响。2018年适逢其逝世90周年,日本东京三馆——东京国立博物馆、书道博物馆和朝仓雕塑馆为此联合开启吴昌硕专题展。其中,东京国立博物馆在1月2日-3月4日期间,展出日本公私藏78件吴昌硕作品,包括本馆藏吴昌硕作品与高岛菊次郎氏、青山庆示氏、高嶋泰二氏、小林斗盦氏、林宗毅氏寄赠作品,以及大阪市立美术馆、京都国立博物馆、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和其他私人藏品;书道博物馆的展览时间为1月4日-3月4日;朝仓雕塑馆的展览时间为1月5日-3月7日,除了展出馆藏吴昌硕作品,还将展出吴昌硕与其友人日本雕塑家朝仓文夫交往相关的书信原稿等文献资料,也包括新近发现的朝仓文夫所创作的吴昌硕胸像石膏原型(头部)。整个展览将呈现出日本对吴昌硕作品收藏的一个局部。

  河西地区是中国汉唐时期开拓西域的重要基地,中国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这里交融,沿着丝绸之路而来的外来文化尤其是古印度的佛教文化也在这里生根发芽。不同的文化与文明在这个形似走廊的区域里交融互鉴,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在河西走廊遗留有大量魏晋时期的壁画墓和佛教石窟寺遗址,这些文物既是珍贵的艺术品又是历史的见证,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不断激发着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

  19世纪是全球激烈变革的世纪。充当“欧洲宪兵”的俄国宣示了帝国最后的虚荣,便无可挽回地滑入了衰落的深渊。进入19世纪末期,俄国并没有因“大改革”而显现生机,反而陷入危机。俄国政治、经济、文化在专制制度下无法走出困境,俄国知识界在痛苦与思考中尽管诞生了诸多伟大的作品却终究没有找到出路,最终形成了19世纪末风雨欲来的形势。

  本次讲座将从艺术家的创作与思考、评论家的观察与研究等角度展开,探讨在全球化、中西古今文化“互渗-共生”的时代语境里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化实践,其具体的表现形态、方法、路径及基本特点,与听众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感悟。

  主讲人:莫万莉(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耶鲁大学建筑学硕士)

  1971年,英国建筑杂志AD发表了“超级工作室”(Superstudio)的《十二座理想之城:十二则圣诞警示故事》。它以文学叙述和插画的方式描述了12座象征了“人类2000年文明的汗水与血泪所铸成的成就”的理想城市。12座城市中的每个居住者们既如同其上帝一般,他们的需求可以无时无刻地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得到满足,但他们又如同其奴隶一般,必须无时无刻遵守系统的规则,甚至会因规则的需求而被随时抛弃。本周日,“超级工作室:生命政治与建筑”讲座将围绕《十二座理想之城:十二则圣诞警示故事》这一相对影响较小、却同等重要的项目,来探讨现代建筑的工具性转向和福柯的生命政治概念之间的联系。

  1988年,张培力创作了中国第一个录像艺术品,三十年来,录像艺术在中国逐渐走向大众。他同时也指点、影响了一批中国新生代的新媒体艺术家,李明是其中之一。在本次讲座中,两位主讲人将与大家分享“曾经塑造并局限了一代艺术家的整体环境,教育背景和知识结构的约束,在新锐艺术家成长的“当代”有了怎样的改观?艺术家应当如何背靠孤独、保持坦诚?”等内容。

  主讲人:汪晖(清华大学教授),王东杰(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 汪建伟(艺术家),章永乐(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今天AG九游会,全球化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甚或说,这是一个后全球化政治的时代。无论是民族-国家、宗教和意识形态的冲突及分离运动的丛生,还是互联网、人工智能的疾速扩张和野蛮入侵,无不改变着人类对于地缘政治秩序和全球性时空结构的认知和想象。于是,一百多年前康有为所撰写的《大同书》也再度成了学术界思考和因应这一世界变局、构想未来全球秩序的历史与理论资源之一。《大同书》初名为《人类公理》,而今天的问题依然是,人类能否建立一个普遍的公理?世界乃至整个宇宙的大同如何可能?借“疆域:地缘的拓扑”展览之际,本次讲座邀请了清华大学汪晖教授、四川大学王东杰教授、北京大学章永乐副教授和艺术家汪建伟先生,就此话题展开一次深入的讨论和对话。

  艺术家刘毅的互动装置作品“嘿,人类!”正在余德耀美术馆“上海星空II”展览中展出。通过作品本身及对其进一步了解,可发现创作者似乎兼备设计师与艺术家的双重身份,以及两者所对应的,既相关、又明显差异化的思维方式与工作策略。本次讲座将由艺术家刘毅与策展人颜晓东进行对谈,一起回顾刘毅在不同领域中的一些代表性作品,分享创作背后的趣闻……在轻松和开放的对话中,走近这位特殊的创作者。

  1999年上映的《宝莲灯》是美影厂在经历了市场化转型,人才流失等困境,沉寂十二年后投入制作的首部影院片,从打磨剧本到招募人才,再到最终投入创作一共经历了四年的时间,影片在保留美影厂制作水准的同时,充分吸收和融合了市场化、国际化的特点,最终成就了一代人心中不灭的经典。而《宝莲灯》的剧本,则是常光希导演花了两年的时间来打磨,并且在随后的创作过程中,带领他的创作团队回归到50-80年代美影厂“关起门来,沉浸式制作”的状态,每天研熟剧本、揣摩人物、讨论细节与节奏的处理。本次讲座将讲述关于那些年美术电影的创作历程。

  伴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发展下的便捷经济与信息全球化的到来,这个世界会越来越走向一种综合的趋势,那么与艺术有关的教育也会随着这种潮流,越来越扮演一种“艺术+”的方式来统整各个学科之间的割裂,形成一种贯通性的能力,尤其是视觉艺术,它符合人性中追求直观,简介的图像化思考方式。艺术的发展不会仅仅限制在一些画种和媒介上面,更多的是一种综合性的跨越媒介的语言实践,从艺术实践的过程中被提炼出来的是一种视觉化的艺术化的思维方式,这也是非常个性化和最不容易被机器所替代,让人成为人的一种独特属性,它存在艺术的实践中。

  敦煌莫高窟被誉为人类文化艺术的宝库,这里保存了自北凉到元代(4—14世纪)绵延一千余年的石窟艺术。本次讲座中,主讲人将通过二五四窟这样一个有代表性的个案,带领大家将视野聚焦,领悟敦煌石窟艺术的观看之道,领会图像背后的精神思想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