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分类
AG九游会一与一设计咨询·文化研究丨寻道问礼在品茗中体悟茶道真谛(上篇)

  AG九游会原标题:一与一设计咨询·文化研究丨寻道问礼,在品茗中体悟茶道真谛(上篇)

  “茶”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标签之一,同任何一种文化形式一样,都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当茶与不同的思想相融合,不同的文化和意境也就随之呈现。在漫长的历史中,茶文化最终发展出了独特的“茶礼”、“茶艺”和“茶道”。

  茶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如今更是成为了普罗大众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时至今日,何为“茶道”?这个问题似乎已经被消解。“茶道”看上去只剩下了一些器具、仪式、空间的规定性要求,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相关阅读:文化研究丨茶空间,一片:“游于艺”的精神天地(下篇)】,如果非要问个明白,恐怕还能得到一些类似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笼统答案。

  事实上,“茶道”的内涵远不止如此。从最初的“茶礼”、“茶艺”再到“茶道”,历经了几十代茶人的实践和总结,才形成了如今的璀璨茶文化。从“殆成风俗”,到如今的“比屋之饮”,时至今日,我们该怎样在茶事之中体会内蕴的茶道精神?那么我们有必要回到历史中去,回顾“茶道”的形成与发展。由礼及道

  茶文化浩瀚如烟,古人们给我们留下了百余本茶书。然而,这其中却没有一本是专属于茶道的著作。要厘清“茶道”的起源,那就不得不从茶的源头开始说起了。

  虽然这个故事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但这背后却是古代先民以身体实践为经验,对百草所做的选择。中国自古有“药食同源”的说法,先民们慢慢摸索出了茶的药用功能和食用功能。茶也因此进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之中。在将茶作为食物和药物的基础上,人们逐渐体会出了茶的饮用功能。饮茶归根结底还是利用茶里面有益身体的物质,而茶与人的故事,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到了两晋时,茶艺已有一些体现,在人与茶的互动之中,茶事被赋予韵味,展现出了别样风采。那时候的人们都善于清谈,而文人雅士正是清谈的主体人群。在高谈阔论之间需有助兴之物,如竹林七贤为酒痴狂一样。在以平静与理性为主基调的清谈中,茶成了文人雅士的青睐之物,其悦志的功能【相关阅读:文化研究丨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茶以何为?(下篇)】是灵感的来源,也是对生命的体悟。

  此外, 《荈赋》还首次对水品、茶具的材质和器形给出了较为具体的建议。这些都标志着饮茶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程式,茶已经有别于其他饮品,人们在品饮过程中开始关注细节与品质。为了达到茶汤的鉴赏要求,需要顾及天时、地利、人和、水质和茶器等诸多因素。可见对茶事要求之精,过程之严。

  茶事在唐朝的兴盛与信仰的传播也有一定的关系。茶因其清醒悦志的特性受到修行者们的追捧。在隋唐时期,佛道文化在中国达到了繁荣和鼎盛。禅宗在精神层面上与茶道产生共鸣。因此禅茶之风兴起,出现了“人自怀挟,到处煮饮”的现象。皎然,作为诗僧,既有诗人的艺术品位,又能体味到僧人的精神层次,成为了有史以来,首位将“茶道”一词明确载入文献之中的人。

  宋朝时期,茶业重心的南移,逐渐从东移到了长江的中游和下游。茶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点茶、贡茶以及斗茶文化的兴盛, 更是促进了市民茶文化的兴盛。

  宋徽宗亲自写下了茶书《大观茶论》,将茶树从种植到加工、生茶直至品鉴的细节娓娓道来。可见茶文化在宋代已然成为了整个宫廷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帝王将饮茶视为日常的生活习惯,宫廷内自然会将这种习惯纳入礼仪规范,以便官员进出朝仪之用。甚至在皇室祭祀神灵、宗庙等重大典礼仪式中,也制定出了相应的用茶规则,以突显庄重、威严的仪式感。

  在《苕溪渔隐丛话》中,便记载了这么一个宋朝贡茶得官的讽刺故事。漕运上的小官郑可简创制了一种全新的团茶,因其颜色雪白而深受皇帝的喜爱。郑可简也因此受到宠幸,官升至福建路转运使(地方财政的最高领导)。后来,他让自己的侄子专门遍访名山大川,搜罗名茶奇品。郑可简的儿子也凭借着探访得来的红色茶叶而获得官职。因而当时有人讥讽说“父贵因茶白,儿荣为草朱”。

  当然这些沽名钓誉的处事技巧并非文人雅士茶文化的主流,更多的文人将饮茶作为激发灵感、陶冶性情、提高品位和修养身心的一种雅事。宋代文士不仅嗜好茶饮,在茶艺上也颇具造诣。宋人常言:“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 (吴自牧《梦粱录》)这四种技艺最终构成了品茶四艺,在触觉、味觉、视觉、和嗅觉和四个方面共同激发人的灵感,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这也成为了宋代文人茶事活动的特色。【相关阅读:文化研究丨茶空间AG九游会,一片:“游于艺”的精神天地(下篇)】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